城市交通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

主  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主  编 王静霞

副 主 编 赵 杰 马 林
     殷广涛 赵一新

执行主编 张  宇

编辑策划 王海英

责任编辑 耿 雪 张斯阳

特约编辑 王鹏飞

国际编辑 王鹏飞 吴江月 许劼

美术编辑 乔 伟

英文审校 孙小端 王超 李欣

编辑出版发行
   《城市交通》编辑部

印刷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2-5328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5141/U

邮发代号 80-175

国外发行代号 BM1828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纸质版定价 45.00元

电子版定价 50.00元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本刊特稿

  • 数字化转型下的城市交通治理

    汪光焘;单肖年;张华;叶建红;

    数字化转型不仅表现为新技术应用,同时对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社会治理的组织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均带来深远影响。通过剖析城市交通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指出城市交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应与城市高效、安全、低耗的可持续运行目标相一致。分别从政府、企业、用户视角提出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源配置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充分和多方式交通不协调,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合作的新型城市交通治理模式。论述了数字化转型给政府交通管理、企业交通运营和公众便捷出行带来的新机遇,总结分析了典型领域的全球前沿实践。最后,提出应加快构建城市智能出行服务平台、加快典型应用场景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加快形成交通数字化治理的法治保障等交通治理任务。

    2022年01期 v.20;No.106 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1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十四五”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题

  • 高质量发展与“十四五”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杨东援;

    <正>城市交通与其他领域一样,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之后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发展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带来的制度环境变化、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任务等促使城市交通领域的管理者、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深入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路径。值此关键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明确了当前阶段的基调为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不但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生态、文化、国家治理体系也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2年01期 v.20;No.106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十四五”时期城市交通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

    白同舟;刘雪杰;林旭;刘琛;雷方舒;

    “十四五”时期城市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城市交通内部系统性问题也逐渐显现,亟须进行战略调整。从资源环境约束不可逆转、城市发展空间尺度不断拉大、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以及发展不确定风险考验系统韧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阶段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明确了坚持绿色交通优先战略的必要性,以及正确认识绿色出行比例的引导作用。提出从系统融合、创新驱动、补齐短板和存量优化等四个方面实施战略转型,以应对外部风险、化解系统问题,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2022年01期 v.20;No.106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1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思路

    刘雪杰;白同舟;林旭;刘琛;

    “十四五”规划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北京市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的关键时期。明确“十四五”交通发展思路,对于指导“十四五”交通规划的编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北京交通发展基础和经验的总结,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并研判“十四五”时期客运、货运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关注建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提高都市圈通勤交通效率、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赋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四个方面,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

    2022年01期 v.20;No.106 19-2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十四五”时期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新格局

    顾煜;薛美根;陈必壮;黄臻;龙力;

    “十四五”时期,上海市要加快构筑新时代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总结“十三五”时期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围绕上海市建设“五个中心”和“人民城市”的战略基点,分析“十四五”时期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强枢纽、织网络、提品质、优治理、促转型”的发展思路,以打造“立体融合、人本生态、智慧高效”的高质量、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从全球、区域、市域等层面及全龄友好、绿色低碳、精细治理、智慧服务等维度,提出未来五年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新任务。

    2022年01期 v.20;No.106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双循环背景下重庆市“十四五”交通规划思考

    丁千峰;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重庆市推动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重庆市地处中国中西部内陆地区,承担“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交通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更加凸显。在分析当前重庆市交通发展态势、挑战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内陆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都市圈三个维度提出交通发展策略和行动路径。

    2022年01期 v.20;No.106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广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的宏观逻辑与对策

    景国胜;江雪峰;周志华;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第一个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日益凸显,要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具有更高的战略导向性和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通过对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进行分析,提出广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远景发展目标为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然而,从全球领先的交通网络连通水平、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治理能力3个方面剖析实现目标的宏观逻辑。以宏观逻辑为基本框架阐述了广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的重大对策:持续扩大综合交通枢纽容量与腹地,建设绿色城市交通体系,提升交通与城市结合的治理水平,并在此指引下不断推进规划的具体实施。

    2022年01期 v.20;No.106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构思

    邵源;黄启翔;易陈钰;江捷;

    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重大公共政策,是政府统筹战略愿景与近期行动、引领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对标全球标杆城市,以“十四五”时期深圳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分析综合交通在引领经济辐射格局、服务人民满意出行、支撑空间有机拓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智慧赋能提质增效等维度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探索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路径。面向近期行动,紧扣“产业-人口-空间-环境-科技”供需逻辑变化,提出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的发展目标,制定建设更具资源配置能力的双循环战略枢纽、交通引领发展的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绿色智慧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标杆、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四大战略,并形成指导未来五年落地实施的行动方案。率先探索形成依托综合交通体系先行,引领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的发展新路径。

    2022年01期 v.20;No.10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信息集锦

  • 《城市交通》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调整

    <正>根据《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本刊自2022年第1期起,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进行调整,详见《城市交通》采编平台(https://csjt.cbpt.cnki.net)“投稿指南”栏目。

    2022年01期 v.20;No.106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交通资讯

    <正>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发展展规规划划》国务院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9万km、公路通车里程30.2万km、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2 400 km,民用运输机场达到270个以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0 000 km左右,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形成。

    2022年01期 v.20;No.106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规划设计

  •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趋势分析及发展思考

    孙超;黄愉文;张凯;张永捷;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加快制定综合性产业政策对于促进新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升级、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意义重大。从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研发创新等方面,分析对比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围绕规模上路、使用、监管、商贸及生态构建等产业核心环节研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实际,从战略路线顶层设计、法规政策制定完善、核心技术研发支持、新型配套设施建设、产业生态协同创新等五个方面,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性产业政策体系发展策略。

    2022年01期 v.20;No.106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引用频次:50 ] |[下载次数:2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高铁站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京沪高铁沿线车站为例

    李佩叶;葛幼松;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构建高铁站周边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主要对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节点价值维度反映车站区域的可达性;场所价值维度反映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开发进度与发展情况。同时加入表征高铁车站与其周边区域联系程度的指标,并对京沪高铁沿线高铁站周边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便捷度、企业集聚程度与所在城市经济基础对高铁站周边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影响较大。京沪高铁沿线车站中天津西站、南京南站等8个高铁站周边区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土地利用、产业集聚与实际交通功能匹配程度较高。而大部分高铁站周边区域偏离可持续发展状态,后续规划中应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实现高铁站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2年01期 v.20;No.106 59-6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旅游空间特征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王振;张志敏;高歌;李同飞;禚保玲;曹锴;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掌握旅游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活动规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获取游客出行数据,并从景区、线路、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城市旅游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景区方面运用个体出行链数据分析游客在景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旅游线路方面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在满足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前提下得到48条热点旅游线路;旅游网络方面,用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以及中介中心性三个指标对全市旅游景区进行度量,发现三个湾区的景区各项指标均较高,是典型的旅游集散中心。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客观性、时效性、成本低等特点,随着旅游行为的不断散客化、大众化、网络化,利用旅游个体数据进行旅游空间行为分析对于旅游研究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2年01期 v.20;No.106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交通治理

  • 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于昊;赵琳娜;戴帅;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实施一年后,中国城市道路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基于近年全国城市道路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以及共享单车等交通方式的交通事故数据,从电动自行车整体交通安全形势,事故量与保有量、区域的关系,交通事故时空分布特征,事故伤亡人员的人数变化、受伤部位以及年龄等方面总结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特征。探究造成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以及死亡事故的主要成因,包括未按规定让行、违反交通信号通行、逆行、酒后驾驶等。最后,分别从骑行者安全教育、法律法规、车辆管理、执法、道路管理等多角度提出改善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与交通秩序的对策建议。

    2022年01期 v.20;No.106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引用频次:41 ] |[下载次数:3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出行服务

  • 杭州公共汽车干线运送速度影响因素及提升措施

    余仕龙;

    提高公共汽车运送速度对于改善公共汽车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汽车竞争力以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杭州30条公共汽车干线车载GPS数据和跟车调查数据进行多角度量化分析,指出影响公共汽车延误的主要因素包括线路技术指标、运营组织形式、路权、占路作业、道路交通组织、车站形式等。结果显示,路段及交叉口延误是制约杭州公共汽车干线运送速度的主要原因,停靠站延误是次要原因。从优化线路技术指标、优先保障路权、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最后,以快速公交线路B1为例提出运送速度提升措施,预计实施后可提速13%~26%。

    2022年01期 v.20;No.106 83-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理论方法

  • 基于数学建模的重庆巷道空间活力与尺度关系

    龙泓昊;

    通过研究重庆地区巷道空间活力的量化方法,为部分丢失活力的巷道提供解决策略。以重庆3条典型巷道为例,基于数学建模研究巷道公共空间节点聚集力以及行人穿行过程中受到的吸引力。探讨巷道中虚、实节点聚集人群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种类型的巷道中综合型巷道的空间活力较高。进而提出通过优化现有空间、调整心理尺度、注入城市功能提升巷道的空间活力。求解得出巷道单位长度活力值与节点影响率两项指标,可用于比较不同巷道的空间活力。证明不同节点间存在最佳间距,提出应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具体巷道的最佳虚节点布置策略。

    2022年01期 v.20;No.106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道路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分析框架——基于国际标准

    何青;李晔;张鑫;

    由于车辆为移动碳源、道路基础设施非普通建筑等特性,道路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较为复杂。不同于传统道路基础设施生命周期评价(LCA)相关研究以道路实体作为产品系统,在深入解析有关LCA的ISO系列标准、GHG Protocol系列标准、PAS 2050系列标准的基础上,针对道路基础设施和车用燃料参与交通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功能属性,以交通服务作为产品系统。在PAS 2050指导下将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和燃料生命周期有机结合,建立了基础设施角度的项目级道路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分析框架,确立了道路项目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范围。此项研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为道路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2年01期 v.20;No.106 102-10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1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思辨与争鸣

  • 地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探讨——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第29次研讨会

    郜俊成;兰亚京;王忠强;徐士伟;曾浩;陆辉;钱林波;龙俊仁;孙小丽;李彤;朱洪;郑猛;汪光焘;

    当前时期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为探讨地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2021年第4次(总第29次)常规研讨会于2021年12月16日在武汉市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共同承办,由于疫情原因,采用线上形式召开。会议从地铁城市的建设历程、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城市迅速扩张、小汽车高速增长和开发用地紧缺等“大城市病”的背景下,地铁城市不仅是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更是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核心,优化城市结构、促进城市更新、拉动新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的低碳生态可持续城市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

    2022年01期 v.20;No.106 11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1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读书

  • 《城市交通与法治》解读

    陈小鸿;涂颖菲;

    <正>《城市交通与法治》既是城市交通交叉学科的系列教材之一,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为满足交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本书尝试从法律制度框架来认识城市交通的新问题、新挑战,尝试针对城市交通高效运行与公平服务角度提出完善法治化赋权机制的需求。

    2022年01期 v.20;No.106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