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

主  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主  编 王静霞

副 主 编 赵 杰 马 林
     殷广涛 赵一新

执行主编 张  宇

编辑策划 王海英

责任编辑 耿 雪 张斯阳

特约编辑 王鹏飞

国际编辑 王鹏飞 吴江月 许劼

美术编辑 乔 伟

英文审校 孙小端 王超 李欣

编辑出版发行
   《城市交通》编辑部

印刷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2-5328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5141/U

邮发代号 80-175

国外发行代号 BM1828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纸质版定价 45.00元

电子版定价 50.00元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本刊特稿

  • AI时代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技术变革

    杨超;陈明垟;

    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背景下,人口流动加剧、产业与就业模式重构以及空间利用方式多样化导致城市交通系统面临一系列深刻变革。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制造业中的大量就业岗位被自动化取代,服务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实现了跨区域服务,将显著影响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流动性。同时,AI技术催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对城市公共服务与交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AI主导的技术变革面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与平衡,并讨论在实现技术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如何确保社会公平和伦理价值。最后,探讨AI技术对传统交通规划流程的重塑,其预示着未来交通规划研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研究范式或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2024年06期 v.22;No.12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5 ]

TOD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专题

  • TOD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赵一新;张纯;李经纬;

    <正>在全球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策略。TOD理念最早源于美国规划学者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的著作《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推动城市高效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和促进经济繁荣。全球范围内,TOD已被世界银行(World Bank)、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在内的国际组织纳入具体行动计划中。此外,因其在促进交通方式转移和降低碳排放方面的贡献,TOD也被认为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政策工具。

    2024年06期 v.22;No.123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 TOD建成环境对土地价值的非线性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北京市为例

    李雯茜;卞长志;许奇;董天一;赵一新;

    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土地价值提升归因于交通邻近溢价、可达性提升溢价以及车站周边的建设溢价三方面,后两项对土地价值提升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融合多源城市大数据提出城市轨道交通TOD建成环境的“5D”变量及其计算方法,放松既有研究中房价与其影响因子的线性关系假设,采用基于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的特征价格非线性模型和局部解释方法SHAP,分析TOD建成环境对土地价值提升的非线性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北京市的案例研究表明:TOD建成环境变量对土地价值的影响程度达64.30%,其中公共交通可达性相对重要度达17.66%,较车站邻近性更重要;TOD建成环境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这种非线性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针对不同区域的车站用地开发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城市外围区域车站应注重资源聚集,中心城区车站应侧重出行品质和环境质量提升。

    2024年06期 v.22;No.123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8 ]
  • 超大城市TOD发展效益及公平性评估——以成都市为例

    张娜;蒋源;唐婕;周垠;于儒海;

    科学合理地评估轨道交通TOD发展效益及公平性,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和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结合站域空间客观要素价值与主观感知价值,提出节点-场所-感知三维效益评估模型,并构建了包含6类29个指标的TOD发展效益评估体系,将轨道交通车站划分为开发满载、开发适中、开发不足、开发失衡4类。基于群体不同社会属性,包括收入水平、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构建了一套公平性评估准则,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TOD发展效益与群体分布的异质性以及TOD对弱势群体的公平性问题。以超大城市成都市为例,从交通-土地-人视角深入解读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发展情况,评估结果表明成都市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土地开发建设较为均衡,感官舒适性和公平性较好。最后,针对不同特征的车站给出优化策略指引,支撑TOD的详细规划编制,推进轨道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期 v.22;No.123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 交通公平视角下公共汽车交通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柬埔寨金边市TOD案例

    张纯;王驰宇;POKPeng;朱高儒;KHAODETHPich;

    柬埔寨金边市近20年经历了快速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出现了愈发严重的职住分离和通勤困难等问题,其通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现代化都市”战略解决了长期以来公共交通资源限制的瓶颈,丰富了发展中国家公共汽车交通开发主导下的TOD实践。从交通公平视角梳理国内外公共交通系统对改善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和低收入群体就业可达性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以金边市TOD实践为例,通过2021年和2024年两次出行问卷调查,基于GIS空间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法探究公共汽车交通对不同区位和不同群体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公平方面,尽管公共汽车交通整体上缩短了城市中心区与郊区间的通勤时耗、改善了就业可达性,但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可达性覆盖仍较为有限;垂直公平方面,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选择公共汽车通勤的低收入群体获得正式工作岗位的就业比例更高,体现了公共汽车交通对低收入群体就业可达性影响的积极作用。

    2024年06期 v.22;No.123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 ]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TOD发展水平与城市活力协同性评价——以北京市轨道微中心为例

    王晶;路羡乔;陆化普;

    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城市空间结构深度一体化开发是超(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节点-场所模型为基础,从微观与宏观协同视角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TOD发展水平与城市活力协同评价方法,将可步行性与城市活力引入评价模型,通过空间协同评价、评价矩阵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TOD发展现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水平。以北京市31个轨道微中心为例进行TOD发展水平与城市活力协同性评价。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TOD发展水平与城市活力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根据协同特征和发展趋势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归纳为活力协调类、活力引领类、活力培育类和活力缺失类4种类型,不同类型车站的TOD发展水平与城市活力协同性存在较大差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TOD发展水平与城市活力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但是节点指数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较弱,表明车站交通供给对城市活力的协同效应不足,且交通供给量对城市活力的刺激力度不足。

    2024年06期 v.22;No.123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3 ]
  • 超大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实施机制优化——以深圳市为例

    周溶伟;龙俊仁;

    在财政和土地紧约束背景下,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面临利益主体多元复杂、推进难度大等困境,亟待针对性地优化发展思路及实施机制。以深圳市为例,总结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分析存量阶段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面临规划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土地资源获取难度较高、支撑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力度不足等挑战。提出从规划统筹与传导、土地管控与供应、建设与运营资金获取3方面优化既有政策体系与实施机制,并从精细化协调轨道交通与空间关系,精准匹配市、区政府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出资责任,多源拓展资金来源等方面提出建议。强调存量阶段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实施机制优化需统筹考虑轨道交通与空间协同,并精准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做好利益平衡,充分调度各方积极性,实现长远综合效益最大化。

    2024年06期 v.22;No.123 51-5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 延续改良抑或颠覆创新——智慧城市中TOD模式变化与规划策略

    刘泉;陈瑶瑶;洪晓苇;

    智慧城市中的TOD模式既体现了对传统TOD规划理念的遵循与延续,也呈现出对城市形态与规划手段的创新。按照对传统TOD模式规划理念与原则的延续或挑战程度不同,将智慧TOD模式分为延续改良和颠覆创新两种类型。从单元尺度的扩大与缩小、城市形态的保持与变化、功能混合的延续与创新3个方面对智慧TOD模式与传统TOD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单元尺度的扩大与缩小均代表了智慧TOD模式对传统TOD模式服务能力的提升;智慧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形态更加多样化成为可能;与传统TOD模式相比,智慧TOD模式的用地及建筑功能混合与创新更多具有面向未来形成非传统的共享和体验特征。最后,基于智慧TOD模式内涵拓展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关规划策略,强调未来智慧TOD模式发展应在基于智慧技术应用的同时融合社区生活圈、智慧社区、未来社区、创新街区等模式,进行城市形态、功能与空间创新。

    2024年06期 v.22;No.123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规划设计

  • 家庭视角下职业女性出行行为影响机理研究——昆明市主城区和呈贡新城对比

    严志秀;何保红;郭静辉;

    职业女性日常出行行为随着家庭事务分工和居住地建成环境而发生改变,亟待从家庭视角审视这些因素对女性出行行为的影响机理。以昆明市主城区和呈贡新城1 071户双职工家庭为研究对象,对比女性日常出行特征,构建二项Logit模型分析女性出行行为影响因素与机理。结果表明,居住地建成环境和家庭事务分工直接影响女性出行行为。女性小汽车出行方式对居住地建成环境的敏感度显著高于男性,低密度、低混合度和缺乏完善公共交通设施的新城区居住地建成环境会促使女性更加被动地选择小汽车出行。家庭事务分工对女性出行链类型的影响较大,有接送儿童家庭中女性复杂出行链比例为82%。由此提出未来新城区空间规划需要关注女性不同出行目的地的时空需求,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024年06期 v.22;No.123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 ]
  • 车路协同环境下定制公交规划设计与运行效果评价——以长沙市通勤定制公交为例

    张长隆;杨晓东;戴金钢;瞿仕波;魏吉敏;黄达;曹超波;

    定制公交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线路的定制规划和需求的定制响应,然而提升运行效率同样值得关注。车路协同技术在检测精度和传输实时性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定制公交运行效率,并可为定制公交的运行效果评价提供数据来源。首先,基于互联网位置大数据明确定制公交线路规划的步骤并进行精准选线,同时基于车路协同技术提出定制公交信号优先系统设计方法。然后,以车路协同环境下产生的大量交互数据为基础对定制公交运行效果进行评价,从交通需求承载水平、通勤效率提升水平、乘客出行体验水平以及车路协同服务水平4个评价维度入手,确定14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定制公交运行效果的评价方案。最后对长沙市梅溪湖—高新区通勤定制公交进行实例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参考性。

    2024年06期 v.22;No.123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 ]

交通治理

  • 广东省数字交通发展规划构思

    孙超;邵源;张永捷;黄愉文;

    数字交通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交通体系的重要手段,当前广东省数字交通发展迎来关键窗口期,亟须超前谋划制定数字交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关键任务。回顾广东省数字交通发展成效,从理念、模式、体系、服务、机制5个视角提出广东省数字交通发展总体构建思路:重塑设施数字化理念,突破单一公路智慧化模式,筑牢信息化设施底座,打造区域一站式出行服务,驱动体制与机制协同化。围绕数据链主线,以业务为引领,从发展目标、总体框架、规划任务和行动计划4个方面提出广东省数字交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数字交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大行动计划,支撑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4年06期 v.22;No.123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4 ]

理论方法

  • 考虑电网端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

    修高群;晁叶;

    城市交通碳排放核算并无统一标准,有必要通过科学评估交通活动研究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首先,总结现状各类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特征、适应性及输入输出参数,剖析不同方法的应用情景及优劣势。统筹考虑上游电网端及下游消费端交通活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于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活动水平数据分别构建燃油交通工具和电动交通工具碳排放核算模型,提出城市交通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通过烟台市案例验证该核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实操性,并从私人汽车电动化、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品质、鼓励货运公转铁3方面提出减碳工作思路。

    2024年06期 v.22;No.123 95-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出行时耗和距离分布规律的供需时空单元组织秩序研究

    张建明;蔡军;祁梦迪;

    厘清居民出行时耗和距离(以下简称“时距”)分布所含供需间时距衰减和时距阈值规律,进而构建生活圈和通勤圈(时距)标准所对应供需时空单元的组织秩序,是以人为本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将差异显著的124组居民出行时距分布进行相对自身出行时距均值的标准化处理,得到的相对时距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性分布。以相对时距规模效用和衰减效用构建时距分布的解释机理,并拟合校验其函数模型,得到相对时距衰减效用为参数取值2.07的负指数函数。进而将相对时距分布转换为累积比例分布,得出时距阈值与时距均值呈稳定的2倍关系。将上述分布规律解析作为生活圈和通勤圈出行时距标准所对应供需时空单元组织的基础,构建了城市方格网道路背景下以供给设施为中心、时距阈值为边长且4角对接的同级供需时空单元组织秩序,并引入不同出行方式的速度关系,构建了切合四级居住单元和四级通勤单元的出行方式基础单元结构秩序。

    2024年06期 v.22;No.123 100-10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思辨争鸣

  • 2024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观点集萃

    雷舒宇;张宇;康浩;李健波;龙俊仁;郭惠莉;黄启乐;张亚男;周延虎;陆辉;张江山;张鹏程;陈峻;程龙;杨超;涂颖菲;邵丹;施文俊;陈晓荣;逄莹;孙俊;黄黎晨;周军;邓琪;张伟;李健;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是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学术思想活跃、影响广泛的重要会议。2024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以“绿色数智提质增效”为主题,聚焦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会议重点关注面向2035的综合交通规划,站城一体,轨道交通降本增效,大语言模型,绿色出行与共享骑行,大中学生交通实践,数字赋能城市交通规划,交通枢纽服务,停车治理以及公共交通、物流体系发展等议题。本届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是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1979年成立以来的第36次年会。

    2024年06期 v.22;No.123 110-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 电动自行车发展和管理策略思辨

    鹿秋杨;龚雨舜;黄斌;林建新;史未名;刘同;陶晨亮;

    电动自行车因其灵活、便捷、经济的优势,成为城市中短距离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出行分担率增长显著,进而引发城市交通结构发生较大转变。在服务居民便捷出行的同时,电动自行车发展也暴露了市场管理滞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电池使用安全性不足、车辆使用规范性差等诸多问题。根据使用场景和产权归属不同,可以将电动自行车划分为私人家用类、商业配送类和共享营运类。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和使用主体,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约束制度,以确保电动自行车出行环境安全、可靠。围绕生产、使用、管理、规范、法治等层面,系统梳理电动自行车的功能定位、使用场景、服务对象等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治理措施。

    2024年06期 v.22;No.123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 使用网络信令数据进行人类移动轨迹推断研究动态

    刘宇航;

    选取来自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以概述形式对城市交通理论方法、实证分析等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介绍,旨在增强城市交通业界和学界对国际学术动向和研究热点的关注,促进学术交流。《TRANSIT:使用网络信令数据进行大规模细粒度人类移动轨迹推断》一文基于网络信令数据设计了人类移动轨迹扩展框架TRANSIT。依托密度聚类技术、移动行为模式以及高采样率信令数据,该框架能够重建大规模、高精度的人类移动轨迹。基于真实GPS轨迹数据的验证表明,其在移动轨迹重建方面优于现有先进方法。信令数据经TRANSIT框架处理后,支持出行分担率计算、通勤线路识别、城市吸引力分析及城市流动性研究。

    2024年06期 v.22;No.123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美国城市交通规划历程、政策与实践》解读

    东方;

    <正>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经历了高速发展,现如今已逐步转向以存量优化为主的发展模式,这标志着中国城市从大规模建设导向迈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城镇化进程推动下中国城市交通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整合不足、交通基础设施趋于饱和、机动化导致的交通压力增大、交通规划法制建设滞后以及环境可持续性问题。

    2024年06期 v.22;No.123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信息集锦

  • 交通资讯

    <正>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公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国务院公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国令第793号,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旨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更好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条例》共6章55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发展导向。规定城市公共交通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公益属性,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2024年06期 v.22;No.123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城市交通》2024年总目次

    <正>~~

    2024年06期 v.22;No.123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致谢

    <正>数载耕耘,春华秋实间,这是我们与您第123次见面。回望过去,每一次优质卓越的求解,都源于交通人的智慧与勤奋;每一次真知灼见的学术呈现,都离不开编委、审稿专家和特约编辑的倾情奉献;还有一路相知相伴热情共鸣的读者朋友。感恩无限!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愿新一年的阳光照亮你我的梦想,照亮每一个谋求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奋斗者和追梦人。一卷书香间润物无声,让我们继续执手共绘新篇。

    2024年06期 v.22;No.123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绿色数智 提质增效 2024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正>9月20—21日,2024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在昆明市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主题为“绿色数智提质增效”。本次会议是专委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举办的第36次年会。

    2024年06期 v.22;No.123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 共享公共空间——2024年922绿色出行宣传活动

    <正>2024年922绿色出行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共享公共空间,强调人人有权享有公共空间,公共空间适合老人、幼儿、学生、残疾人等所有人。为此,规划设计考虑所有居民和交通方式的更安全的街道,道路空间分配时优先考虑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动态管理路内停车以便有效利用公共空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道路交通政策,鼓励社区参与开发城市公共空间等。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长期关怀和指导下,922绿色出行宣传活动于2007年首次启动,原名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至今连续举办18年,始终致力于科普知识传播和绿色出行文化培育。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于2007年9月16—22日在中国110个城市同时举行。开展活动的初心是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和传播绿色交通理念,全国参与城市从110个发展到199个。

    2024年06期 v.22;No.123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