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峻屹;
<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早已不再是假设,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事实。如何尽快地减轻其影响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计划地实施具体的行动。交通运输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发展绿色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取得了一定共识,然而碳减排的任务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从全球范围的交通影响来看,道路客运交通的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道路货运交通,
2021年05期 v.19;No.104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余柳;
在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的驱动下,城市交通碳排放逐年增加。面对中国提出的碳中和战略目标,城市交通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和发展路径,以推动城市交通尽快实现零碳转型。首先,阐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出的背景。其次,结合欧盟、英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大城市最新发布的碳中和战略文件,分析总结城市交通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最后,提出中国实现城市交通碳中和的发展建议,即需要尽快研究编制城市交通碳中和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和关键性措施,在法规标准和技术方面加强突破创新,并不断夯实和完善交通碳排放统计监测和精细化核算的能力。
2021年05期 v.19;No.104 19-2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1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吴江月;周江评;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转型至关重要。21世纪初以来,英国一直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走在前列。自2008年《气候变化法案》发布后,英国交通运输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战略、法规等。首先,系统性回顾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框架的建立,梳理其交通运输排放现状。其次,对不同交通方式的关键政策和达标路径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出其强调"行业驱动,系统配合;鼓励创新,抢占先机"的政策特点。最后,针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从短期和中远期两个时间维度提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交通运输减碳建议。
2021年05期 v.19;No.104 26-3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黄黎晨;曹乔松;
交通领域一直以来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给交通领域的发展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梳理交通运输需求、运输方式、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等对交通领域碳排放的多元化影响,指出交通领域碳减排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从交通工具的新能源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居民出行方式转变等方面制定应对策略。交通工具层面,持续推动小汽车的新能源化;交通运输结构层面,构建以电气化铁路运输为骨干的多式联运绿色物流体系;居民出行层面,通过推动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推广绿色出行碳普惠机制等措施引导居民出行方式由小汽车向公共交通、步行以及骑行等转变。
2021年05期 v.19;No.104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峻屹;
交通运输领域的碳减排目标可以基于碳排放恒等式和DIRECT方法论的无缝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管理来实现。首先,基于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恒等式,提出碳减排目标可以从六个环节实现:1)减少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2)降低交通运输活动的能源消费;3)减少生活和经济活动对交通运输的压力;4)减少为满足需求的高碳生活和经济活动量;5)改变高碳生活和经济需求;6)人口政策。DIRECT方法论包括六个步骤:1)探知、检测;2)告知、介入;3)反应;4)启蒙、强化、评估;5)协作;6)传承。这六步是实现以上每个环节必需的步骤。基于以上内容,提出制定和实施交通运输领域碳减排的无缝一体化政策的六环六步法。
2021年05期 v.19;No.104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邵丹;李涵;
城市客运交通是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科学合理地设定能源结构电动化目标和配套政策,对于客运交通体系积极有序向双碳目标过渡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城市客运交通工具(含公共交通、个体机动交通)为对象,以交通运行阶段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电力消费考虑发电端间接排放)为测算口径,基于行业统计、交通活动量等多元数据,对交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益进行量化测算。以近中期实现碳达峰为约束,重点计算三种情景对小客车电动化转型渗透率的目标要求。最后,强调在城镇化、机动化尚未充分完成的背景下推进碳达峰,需要坚持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结构优化并重的结构性减碳策略。在实施层面,要强化产业、能源、交通政策的统筹衔接。
2021年05期 v.19;No.104 53-5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素平;赵莎莎;姜洋;蒋寅;左文泽;
及时评估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为后续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引和参考。以天津市为例,对道路交通领域已实施的碳减排政策的实际减排效果进行测算与评估。首先根据减排原理将政策分为控制总量类、优化交通结构类和改变能源方式类,基于行驶里程法建立三类政策的减排模型。通过比较政策实施前后产生的变化,测算减排政策实现的CO_2减排量。结果表明,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对碳减排贡献最为突出,其次为天津港运输结构优化、新能源公共汽车推广等政策。最后,分析了政策的减排潜力并为天津市减排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2021年05期 v.19;No.104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振报;
整合土地利用、交通需求和污染排放建立一体化模型,对政策、措施实施力度进行碳排放评估有利于方案决策分析。基于美国马里兰州PRESTO一体化模型套件提出一种基于四阶段法嵌入电动汽车的交通需求模型,评估电动汽车的不同拥有和使用方案对碳排放的影响。由高、中、低三个电动汽车拥有率和两个电动汽车使用成本交叉组合成6个测试方案,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CO_2排放量变化率的影响因素。通过计算马里兰州各县CO_2排放量的基尼系数,论证各测试方案碳排放量的均衡程度。结果表明:1)电动汽车高拥有方案可使全州碳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约16%;2)中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电动汽车拥有比例是CO_2排放量变化率的影响因素,并呈负相关关系,鼓励这两类家庭使用电动汽车更有利于减少碳排放;3)各县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极不均衡,为了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对于高指标的地区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减排策略和措施。
2021年05期 v.19;No.104 66-7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宋晓栋;张中秀;郑桥;于洋;
机动车电动化换电模式的普及是北京市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一种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北京市现有道路交通车辆使用特征,预测得出普及换电模式下全市平均每小时电动汽车换电需求量。基于现有换电站技术,提出一种面向大规模换电服务的集中换电站基础设施,并计算得出全市集中换电站新增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碳中和目标下,北京市新增用电量应来自零碳排放的风力和光伏新能源电力。根据华北地区风电和光电波动性和随机性特征,提出500 kV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搭配换电站电池储能的荷随源动电力供应解决方案,计算得到风电和光电装机最小规模和全市每天应储备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数量。
2021年05期 v.19;No.104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戴冀峰;樊明浩;魏贺;张晓东;许丹丹;
城市中心体系是制定并落实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优化空间结构的关键策略。城市中心体系与公共交通模式紧密耦合,是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标志性理念。首先,梳理大伦敦城镇中心网络的政策发展过程,明确特点与分级方法。其次,围绕城市空间、交通空间、要素空间,从宏中微观视角分析政策传递的耦合、叠合、联合特征。再次,针对国家指引优化、地方指南引导、体检指标传递,从国家-市区层面解读政策实施评估。最后,指出亟须建立健全城市中心规划评估体系,明确识别评估方法,完善监测体检机制;认为指引指南、创新机制、体检评估有助于传递深化战略政策要求;强调亟须提升政策移植适应能力,有必要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将城市中心体系与公共交通模式紧密耦合。
2021年05期 v.19;No.104 82-9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楠;杨少辉;付凌峰;谢昭瑞;戴继锋;
在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轨道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分析轨道交通对居民的服务能力时,常常缺少量化指标,面临数据不足或精度低、城市间横向比较能力弱等问题。从通勤视角出发,基于互联网通勤数据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选择轨道交通覆盖人口比例作为指标,通勤椭圆作为城市形态可视化方法,研究轨道交通与职住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轨道交通覆盖通勤人口比例的含义和实际应用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与轨道交通客运强度的关系,总结了所反映的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职住特征、轨道交通建设边际效应以及对通勤空间范围和公共交通通勤效率的影响。
2021年05期 v.19;No.104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晓辉;沈锐鹏;张巧巧;
公共汽车首末站是保障公共汽车运营的关键基础要素,是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必须资源投入。受用地供给制约,首末站普遍存在不合理、不永久的问题。佛山市南海区通过推行首末站配建机制为城市首末站建设的用地供给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机制形成了一套由阈值启动、土地出让合同纳入、建设总图把控、竣工验收、产权移交等过程组成的、与土地开发流程紧密结合又互相适应的约束机制,以政府印发管理办法的形式保障了首末站配建机制的有效实施。结合南海区的实践,总结了配建首末站机制实施的关键经验和问题并给出完善建议。
2021年05期 v.19;No.104 100-10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