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令斌;
<正>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下半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方式进入转型期,由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相应地,在城镇化与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征上,城市人口增长、新区增量扩张速度放缓,既有城市建成区存量规模越来越大。然而,城市空间结构还远未实现规划的多中心结构,职住问题还是制约城市生活品质提高与交通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建成区城市更新在城市空间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2021年01期 v.19;No.100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钱林波;彭佳;梁浩;
新时期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支撑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和约束空间使用、优化空间结构、协调空间组织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首先,探讨国土空间全域、全空间、全要素的交通需求转型以及共同和差别化的发展新趋势和重点课题。其次,提出国土空间交通体系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以及交通发展战略转变的新要求。分别从空间差别化规划新内容、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新架构和管控指标传导等方面诠释国土空间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新内涵。
2021年01期 v.19;No.100 13-1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1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娟;王有为;黎明;欧心泉;
通过讨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中交通地位不高的问题,重新审视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涵。规范空间秩序是国土空间的核心内涵之一,交通是建构国土空间秩序的重要工具。交通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骨骼系统,能有效促进相关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与协调联动。未来需要统筹考虑规范国土空间秩序的需求,让交通承担起引导空间秩序、空间集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任务,推动国土空间协调布局和发展质量的共同优化。因此,有必要提高交通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位置,由"三区三线"转变成"四区四线",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2021年01期 v.19;No.100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8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郝媛;王继峰;于鹏;徐天东;杨克青;
现行的交通规划理论基于均质化假设,并未充分考虑社会阶层以及不同阶层在职住关系、出行自由度方面的差异。城市交通发展中日益明显的设施错配、方式错配问题反映了特定阶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不匹配。首先,梳理阶层、空间、交通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三者的不协调导致了设施错配和交通贫困,反映出交通规划和管理中存在"空间弱区"和"政策弱区"。其次,结合城市综合交通调查数据,对阶层、空间分异、出行自由度、错配、交通贫困、交通弱区、政策弱区等概念内涵及指标进行解析。最后,建议在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考虑阶层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021年01期 v.19;No.100 29-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9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孔令铮;郑猛;
为了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城市体检机制应运而生。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新形势下,北京城市交通体检面临着新的要求。从规划实施过程把控、全市域规划实施情况、交通系统全周期实施情况三个角度分析交通体检的挑战与机遇。根据北京城市交通体检的实践情况,总结城市体检工作的组织模式和交通体检主要内容。最后,从多源数据持续监控交通系统、固定模式与自选模式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相结合三个方面,对未来体检工作提出建议。
2021年01期 v.19;No.100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4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春;邵源;黄启翔;易陈钰;
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在交通领域积极探索适配特定历史阶段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系统梳理得出深圳交通模式先行先试的深层次逻辑:1)领先于全国探索交通供给路径问题,打破政府单一来源的交通供给模式,丰富交通供给路径选择;2)准确识别交通体系结构性演变趋势和发展节奏,始终坚持将集约化民生交通发展作为支撑由经济特区向超大城市转型的唯一交通模式;3)谋求资金来源、土地空间、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等诸多要素博弈下的系统平衡,为运输结构升级跃迁提供永续动能。进入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新时期,与40年发展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提出深圳交通"湾区引擎,经略全球"、"空间友好,轨道宜行"、"社会治理,绿色集约"三大先行示范发展方向,继续引领示范国家交通治理现代化新范式。
2021年01期 v.19;No.100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0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杨涛;彭佳;俞梦骁;殷凤军;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顶层战略,建设资源集约型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绿色交通是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京市南部新城为例,通过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强化绿色交通组织管理,营造绿色化土地开发模式,实现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建设目标。采用面向全过程的交通体系研究方法,同时探索新形势下绿色交通规划的工作路径,既实现了战略引领,又确保了刚性管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同类新城地区绿色交通系统构建提供规划样板,具有独特的标本意义和示范价值。
2021年01期 v.19;No.100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禚保玲;张志敏;高洪振;王振;刘冬杰;
从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出发,社区生活圈被认为是助力城市向精明增长方向转型的关键抓手和有效路径。基于POI、道路网、DEM等多源数据,构造基于路网可达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模型。搭建包含7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生活圈便利度指标体系,从设施总量、设施有无、设施空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开展生活圈便利度评价。选取青岛市东岸城区作为实例研究,结果显示:各类设施便利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主要分布在发展成熟的城市建成区;单项设施达标率较高,但7项设施全部达标占比很低,设施建设多样性有待提升;按照设施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针对898个设施极度缺乏的居民点,应在近期优先考虑设施建设。
2021年01期 v.19;No.100 65-7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3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1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韡;李海军;马成喜;何寰;朱林艳;
武汉市将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的理念融入道路规划建设项目中,通过开展街道改造试点与逐步推广,打造了一批活力、共享、绿色、品质街道。以三阳路—中山大道工程实践为例,系统剖析现状建设情况,回顾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的全过程,对照《武汉市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导则》开展实施后评估。总结梳理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各阶段的规划要求落实情况,剖析规划设计、施工方案、拆迁拆违、部门协调4个阶段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未达标的原因,为下一阶段完善街道全要素规划设计体系、优化工程监管机制、推动地方标准出台等工作提供依据。
2021年01期 v.19;No.100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覃鹏;肖亮;陈建凯;
公共汽车立体综合车场(以下简称"立体车场")能有效应对城市用地日益趋紧的困境,同时契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需求。有必要研究总结立体车场的调度理论与方法,以解决立体车场调度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首先,总结立体车场的现实意义与调度研究现状。其次,分析立体车场的主要特征、要素构成以及规模测算。再次,基于立体车场的调度逻辑与调度特征,划分不同的调度模式并分析其适用性。最后,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调度流线方案分析,初步验证不同调度模式的适用情景。结果表明,异层分发模式总体优于同层集发模式。
2021年01期 v.19;No.100 82-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5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黄伟;孙世超;孙娜;
针对传统的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住地人口分布分析方法的不足,通过建立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多源数据融合手段,利用有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居住地人口分布现状的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获取志愿者的实际居住地位置及其所使用的通信运营商相关信息,并进行样本筛选。其次,在通信运营商内部机房建立志愿者用户实际居住地位置与手机信令数据位置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利用手机信令数据,通过获取志愿者在居住地网格位置的停留特征以及非居住地网格位置的停留特征训练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模型,继而完成机器学习方法的建立并应用到其他手机用户实际居住地的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有监督学习方法的人口分布辨识方法较传统的阈值判断方法预测精度有明显提升。
2021年01期 v.19;No.100 95-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彭挺;胡义良;张敬宇;李雪;
合理控制支路系统的规划指标对于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完善道路网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山地城市道路非直线系数往往较大,且干路沿线交叉口多采用右进右出的控制方式,导致路网容量、转向比例等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行者到达目的地的便捷程度。针对山地城市支路建设的特点,提出有效间距的概念,构建能够综合反映交叉口转向、路段绕行和小区内部步行时间的道路网连通效率指标,并通过模拟分析得到支路有效间距的最优值。研究结果表明:支路有效间距宜控制在200 m以内,且最优指标值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当支路非直线系数增大时,提高交叉口密度有助于保障道路网络的连通效率。
2021年01期 v.19;No.100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裴玉龙;潘恒彦;马部珍;
公共汽车站可达性可衡量公共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从居民出行点与公共汽车站的最短距离、出行者的出行阈值以及车站的平均服务范围三个方面出发,构建车站空间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出行者到达公共汽车站的难易程度进行度量。考虑途经车站的线路配车数量、高峰与平峰运营速度等因素,建立车站网络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出行者通过某个车站到达区域其他地方的机会大小进行度量。将车站空间可达性与车站网络可达性相结合,建立潜点网络可达性度量模型,对空间中各出行潜点到达其他区域的难易程度进行度量。选取哈尔滨市二环快速路范围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手段对公共汽车站可达性进行建模与运算。结果表明,公共汽车站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共汽车出行分担率与公共汽车站可达性具有相关性。
2021年01期 v.19;No.100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7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彭继娴;
美国全国家庭出行调查和英国全国出行调查迄今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成熟、稳定的调查保障机制和专业流程,取得了丰富的应用成果。通过对比两个调查体系的发展历程、资金来源与调查执行、样本设计、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数据处理与应用,总结美国和英国在全国居民出行调查方面的经验。探讨中国开展全国居民出行调查的必要性。结合案例,从调查保障机制、调查内容和调查新技术的使用三个方面提出经验借鉴,包括扩充资金渠道、评估调查数据应用效果、优化问卷内容、引用智能化调查技术等。
2021年01期 v.19;No.100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