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

主  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主  编 王静霞

副 主 编 赵 杰 马 林
     殷广涛 赵一新

执行主编 张  宇

编辑策划 王海英

责任编辑 耿 雪 张斯阳

特约编辑 王鹏飞

国际编辑 王鹏飞 吴江月 许劼

美术编辑 乔 伟

英文审校 孙小端 王超 李欣

编辑出版发行
   《城市交通》编辑部

印刷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2-5328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5141/U

邮发代号 80-175

国外发行代号 BM1828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纸质版定价 45.00元

电子版定价 50.00元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本刊特稿

  • 关于加强打车软件综合管理的建议

    汪光焘;齐彤岩;陈小鸿;殷广涛;黎晴;陆锡明;刘明姝;郭继孚;安健;肖晓俊;谭永朝;

    中国打车软件从2012年开始上线,"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通过"双向补贴"方式竞争客户,一度导致全国范围主要城市出租汽车运营秩序混乱,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对打车软件涉及的金融系统安全、出租汽车运营秩序、群体性事件等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国内外打车软件的主要区别,指出中国打车软件的管理更为复杂、更容易引起社会矛盾。最后,建议在国家层面提出指导性意见,着重研究网络金融进入公共服务业的规则、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出租汽车营运的管理规则,以及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中政府和企业的权责界限。

    2014年05期 v.12;No.62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引用频次:35 ] |[下载次数:3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专题

  • 专题导读

    杨涛;

    <正>中国的城镇化与机动化发展已经到了极为敏感和关键的时期,既面临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又面临土地、能源、环境等日益严峻的刚性约束,同时还有治理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面临的制度设计、公共财政、社会舆论、大众心理等多方面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比任何时候、任何其他交通发展策略与举措更为急迫与艰巨。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提出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倡议,得到全国各城市的积极响应;为了指导各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并检查考核创建成果与成效,于2013年发布了《公交都市考核评

    2014年05期 v.12;No.62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便捷低碳出行与优质公共交通体系

    陆锡明;刘明姝;

    "公交都市"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公共交通发展指引了方向并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对"公交都市"理念的误解和在实际行动中的偏离,使得最初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的作用和特征,指出建设"公交都市"不应过分看重公交出行分担率的短期提高,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应聚焦便捷和低碳目标。提出优质的公共交通体系应是由功能分层清晰、覆盖各层次服务水平要求的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组合形成一体化体系。最后,以便捷低碳为纲要,从轨道交通系统、公共汽(电)车系统、辅助公交系统三方面探讨构筑优质公共交通体系的途径。

    2014年05期 v.12;No.6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公交优先发展评价研究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论坛课题组;

    近年有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将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然而,评价指标单一以及对量化值的过分强调,在指导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实践时将存在局限甚至误导隐患。鉴于此,对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其评价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实施情况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使用现状及其评价复杂系统的局限性。深入剖析公交优先发展与交通拥堵、城市规划、能源环境等要素的互动机理。以倡导绿色出行为目标、以通勤出行公交出行分担率为核心,提出三类八项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模型。最后,从评价指标选用、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绿色出行环境建设及管理、公共交通内部各方式协调发展、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公交优先实施策略及建议。

    2014年05期 v.12;No.62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魏贺;戴冀峰;

    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公交都市"申报的背景下,《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发行业内部激烈讨论。首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倒金字塔"层次结构,总结交通运输部、业界和学界各方观点。其次,明确应从面向乘客的需求导向指标和高质量的用户服务两个角度进行理念更新,提出"公交都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法律法规与制度设计、规划实施、运营管理和用户服务四个层次构成的"正金字塔"层次结构。进而探讨"公交都市"本源、公交出行分担率和创新发展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公交都市"创建应关注的内容,并强调补充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4年05期 v.12;No.62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引用频次:45 ] |[下载次数: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探讨

    凌小静;杨涛;施泉;

    各城市在发展公共交通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切实际制定发展目标、转换公交出行分担率概念以应付指标检查等问题,同时,由于城市总体规模、形态布局、自然地理等差异,城市之间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很难直接对比。借鉴伦敦、巴黎、东京、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经验,阐述不同口径公交出行分担率的内在涵义和用途。结合公交出行分担率在世界闻名"公交都市"中的实践应用,提出更需要关注特定时段、特定地区、特定目的的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以此制定不同类型城市交通拥堵地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目标与考核指标。

    2014年05期 v.12;No.62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交通政策

  • 中国机动化发展特征与政策研究

    巩建国;戴帅;刘金广;朱建安;曲栩;

    为优化城市机动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首先从机动化的目的和效应两个方面界定了机动化内涵,分析了个体机动化和公共机动化两类模式特征及相应的衡量指标。然后,应用历史数据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道路运输市场政策和城市交通政策与机动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机动化政策效果明显优于公共机动化政策,发挥效应时间为1~2年,非机动交通政策对个体与公共机动化模式都有重要影响。最后,针对中国机动化发展在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制约,提出了统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合理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把握公共机动化政策推行时机和优化非机动交通政策四个方面的建议。

    2014年05期 v.12;No.62 34-3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交通规划

  • 长吉高铁城际商务客流出行特征

    赵渺希;刘珺;周璇;陈晨;

    高速铁路已成为城际商务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选取长吉高铁出行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受访者基本信息和出行信息,探索城际商务客流出行特征。首先分析商务和非商务出行群体在社会经济属性、交通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以非商务出行群体为参照,比较分析商务出行群体在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区域层面,由于城市功能地位的差异,长春、吉林商务出行目的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在城市内部,商务出行具有更为明显的出行目的地,而非商务出行相对离散。最后指出,相关规划应强调以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满足城市核心区之间的商务联系,同时在运输组织上进一步降低商务出行时耗。

    2014年05期 v.12;No.62 39-4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就业可达性量化方法及分布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包丹文;郭唐仪;夏洪山;

    基于国外传统可达性测算方法,建立适用于中国城市交通特征的就业可达性量化方法。在对比分析常用的四种可达性测算模型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实例,针对老城区分别构建了小汽车和公共汽车出行就业可达性模型,同时建立新城区就业可达性模型,以此分析南京市就业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南京市主城区就业可达性随着出行距离增加而提高,且提高程度逐步降低;公共汽车出行就业可达性低于小汽车,在城市外围地区尤为明显;新城区就业可达性远低于老城区,职住失衡以及交通通道欠缺是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借鉴国际城市发展经验,提出南京市不同片区就业可达性改善措施。

    2014年05期 v.12;No.62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交通工程

  • 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化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

    李克平;倪颖;

    中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控制管理普遍采用简单化处理方法,导致交通运行中的诸多问题。面向中国城市交叉口交通组成复杂、交通行为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高的特点,指出有必要突破传统观念,区别化、具体化、人性化地处理交叉口各向、各类交通流,从而提高交通安全和运行效率。以交通岛以及导行线的设计为例,探讨交叉口规划设计的精细化。围绕通行能力校验和信号控制分析,阐述交叉口精细化控制管理的基本内容。最后,以四川省眉山市某交叉口为例,阐述复杂交叉口精细化处理的基本思路和设计要点。

    2014年05期 v.12;No.62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引用频次:31 ] |[下载次数:1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分布式处理技术下公交信息感知挖掘系统设计

    黄正锋;任刚;华璟怡;陆丽丽;

    采取集中式处理技术对大规模公交信息进行处理时,传输与运算耗时长,不利于实现公交信息实时发布的需求。相比之下,公交车载智能终端可以针对单车信息进行独立感知与挖掘。由此构建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公交信息感知与挖掘系统框架,包括公交车载智能终端、公交信息服务平台、公交调度中心三大模块。进而明确系统实施流程,并探讨公交信息挖掘软件的信息映射模型。由于分布式处理技术下的公交车载智能终端与调度中心可联网共享及交互信息,因此该系统除了实现公众信息实时发布之外,还能为交通部门的公交优先管制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014年05期 v.12;No.62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IS的公交模型数据库构建及维护

    张天然;

    道路网络的修改直接影响公共交通线路数据的同步更新维护,大大增加了维护的工作量和复杂性。通过分析常用交通规划软件公交模型数据库的特点,研究基于动态分段技术的公交模型数据库结构。分别设计和开发了公交模型数据库的自动创建以及在不同路网间采用GIS方法进行移植的软件工具。探讨公交线路自动创建和移植的功能、算法流程、软件开发,并应用于大型工程项目。该软件工具的应用实现了公交模型数据和道路网络模型数据独立编辑,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维护模型和数据库的复杂性。

    2014年05期 v.12;No.62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诱增交通量

    何南;赵胜川;

    在诱增交通量的预测中,中国现有统计数据在精度和广度上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计算结果存在遗漏变量偏误和测量误差偏误;同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容易导致计算结果存在联立性问题。为克服这些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中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库数据,选择车辆出行距离、民用汽车拥有量和交通拥堵水平三个内生变量构建联立方程模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联立方程进行估计,并给出短期、长期弹性系数的求解方法。结果表明,道路建设会导致车辆出行距离增加,不能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降低交通拥堵水平。

    2014年05期 v.12;No.62 72-7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工作模式对公共汽车驾驶员疲劳程度的影响

    王连震;裴玉龙;

    疲劳驾驶对公共汽车行车安全具有很高的风险。为制定合理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工作时间安排,采用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工作模式对驾驶员疲劳程度的影响。选择哈尔滨市1条公交线路开展驾驶实验研究,以14名公共汽车驾驶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工作模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斯坦福嗜睡量表记录驾驶员的主观疲劳程度,选择反应时和PERCLOS表征驾驶员的警觉性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随驾驶时间变化的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连续驾驶时间对公共汽车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和警觉性水平有显著影响,两种工作模式对驾驶员疲劳测评指标的影响显著不同。

    2014年05期 v.12;No.62 78-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他山之石

  • 城市交通控制的演变——政策与技术变更

    Andrew Hamilton;Ben Waterson;Tom Cherrett;Andrew Robinson;Ian Snell;王金秋;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城市交通控制始终在演变,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政策目标和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一个高效的交通控制系统可以带来很多收益,例如缓解拥堵、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改善道路安全和空气质量。车辆检测和通信技术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为交通控制系统的调控能力带来了一系列阶段性变化:从早期(固定配时)信号控制发展到现代化的集成系统。多种类型的交通控制系统在全球不同地区建设完成,每种系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首先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占据领先地位的商用系统(以及一些较少为人所知的系统),凸显交通控制系统的关键特征和差异,然后评估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统是否能实现现代交通政策的职能和需求。最后,探讨了当前及未来的交通政策,以及未来10年交通控制发展的技术性蓝图,指出交通控制有望通过技术进步从有限数据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

    2014年05期 v.12;No.62 82-9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信息集锦

  • 交通资讯

    <正>国内瞭望Domestic Briefs国务院: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

    2014年05期 v.12;No.6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读书

    <正>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作者:陆化普余卫平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7月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是指以满足人的交通需求为根本原则、以绿色交通方式为主要载体、以智能交通技术为显著标志、以人的交通文化提升为最高境界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重点强调绿色、智能和人文特点,是因为绿色是未来交通系统的本质特征,智能是现代交通系统的显著特点,而人文水平是实现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目标、打造宜居与和谐城市生活环境的根本目标和实现保证。对绿色

    2014年05期 v.12;No.62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

    <正>图片提供:全景正片公共交通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在节地、降耗、减排、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大、居住密度高、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每年约有1 400万人转入城市生活。这样的国情不仅需要城市以密度较高、功能混用的集约紧凑型模式发展,更需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2014年05期 v.12;No.6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2014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

    <正>为持续推进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推动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空气污染,倡导绿色出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9月22日继续在全国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截至2014年9月22日上午9:00,共有167个城市和县签署了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承诺书,其中包括158个城市和9个县。

    2014年05期 v.12;No.62 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正>核心优势资质优势——我中心拥有城市规划甲级/工程咨询甲级/工程设计等资质,是全国较早取得城市规划甲级资质的交通规划研究专业机构,同时也是全国资质较全、等级较高的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专业机构之一。人才优势一一我中心现有技术人员近300人,博士硕士约占60%,高中级职称约占50%,覆盖交通规划设计各领域和专业,拥有政策研究、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等多位高级专家

    2014年05期 v.12;No.62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正>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创建于1979年,至今成立35年,具有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咨询、市政设计等"四甲一乙"资质。主要承担武汉市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规划编制任务,同时为武汉和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提供全方位规划设计服务。全院现有干部职工436人,下设15个部门、1个公司、2个分公司,有专业技术人员314名,中高级职称占63%,国家注

    2014年05期 v.12;No.62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