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

主  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

主  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主  编 王静霞

副 主 编 赵 杰 马 林
     殷广涛 赵一新

执行主编 张  宇

编辑策划 王海英

责任编辑 耿 雪 张斯阳

特约编辑 王鹏飞

国际编辑 王鹏飞 吴江月 许劼

美术编辑 乔 伟

英文审校 孙小端 王超 李欣

编辑出版发行
   《城市交通》编辑部

印刷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2-5328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5141/U

邮发代号 80-175

国外发行代号 BM1828

国外总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纸质版定价 45.00元

电子版定价 50.00元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本刊特稿

  • 基于通勤交通流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边界效应研究

    戴继锋;李萌;宋明珠;刘行;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城市群中边界最复杂的地区,其多种隔离、多重边界的格局是建设国际一流大湾区面临的核心挑战。边界的存在使得大湾区各城市最大化地保持了差异。准确评估这种差异性如何影响城市间的要素流动,用以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对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通勤交通流建立大湾区城市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和计算模型,以深圳为起点城市,利用多元数据对边界效应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大湾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解释了大湾区边界效应的规律和特征。在对边界效应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湾区城市之间成本边界、政策边界、地理边界三种边界效应的基本特征。大湾区应优化政策和资源投入,强化市场机制,降低政策边界障碍,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理边界的影响。

    2023年03期 v.21;No.11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交通运输新业态融合发展专题

  • 交通运输新业态敏捷治理

    李健;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渐普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共享单车、互联网货运等交通运输新业态迅速发展,对满足人们更加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以信息技术驱动的交通运输新业态具有技术新、变化快、规模大的特点,导致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与政策快速迭代等现象。面对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新业态,政府应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予以监管才既不会阻碍交通运输新业态发展态势,又能及时有效管控风险,这是当前政府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2023年03期 v.21;No.114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疫情背景下出租汽车和网约车驾驶人运营策略

    顾天奇;徐伟平;史佩杰;江勇东;薛俊峰;潘雄斌;梁华;何清;

    基于苏州市区4年的纵贯数据开展疫情背景下出租汽车和网约车驾驶人运营策略形成机制研究。将驾驶人划分为三类群体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出租汽车驾驶人年龄较大,与社区联系紧密,职业波动性低;租车运营驾驶人多为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更高,职业波动性高;自有车运营驾驶人介于两者之间。构建涵盖收入潜力、运营意愿、盈利能力、工作量等方面的运营指标体系,分析天气、平均气温、节假日、疫情等因素对运营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租汽车驾驶人采用职业认同导向策略,运营稳定;租车运营驾驶人采取风险效益导向策略,运营较少但效率最高;自有车运营驾驶人采取收入优先导向策略,运营最多。疫情期间,三类驾驶人的日均订单数均有所降低,两类网约车驾驶人降低更显著。运营商和监管部门应针对三类驾驶人的人口、职业特征以及运营策略,优化调整相应的派单、营运和监管策略。

    2023年03期 v.21;No.114 1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网约车合乘与地铁联运出行特征识别与节油估算

    黄姗;陈浩然;钟华;陈立峰;田欣妹;刘晓冰;

    网约车合乘与地铁联运出行,不仅可以实现两种交通方式在服务功能上的优势互补,还可以放大共享出行的节能减排效益。基于滴滴出行网约车移动出行平台中北京市域拼车和顺风车运营数据以及北京地铁AFC刷卡数据,深入分析网约车合乘与地铁的竞合关系。利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进行延伸型通勤出行链的识别,提出考虑燃油经济性指标和车辆运行状态的通勤出行链节油估算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发现拼车多为地铁竞争型和地铁延伸型订单,而顺风车多为地铁延伸型订单;延伸型通勤出行链主要为郊区通勤者提供地铁接驳服务。顺风车出行明显比拼车出行更加节油;“网约车合乘+地铁”通勤出行链主要来自郊区无地铁覆盖区域,该模式的平均节油率能够达到50%以上;“顺风车+地铁”出行链的节油效益好于“拼车+地铁”出行链。指出管理者应采取费用补贴、停车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网约车合乘+地铁”通勤出行方式发展,使绿色高效的一体化出行服务惠及更多城市居民。

    2023年03期 v.21;No.114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 多种交通方式竞合关系界定方法文献综述

    叶建红;郝文阳;

    多种新兴交通方式的迅速崛起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提出了挑战,新旧交通方式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科学判别与评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竞合关系,对竞合关系界定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根据界定角度不同将界定方法划分为个体效用、交互行为(替代与接驳)判别、交通系统效用三个类型,包含11项判别指标。依据多项研究在判别竞合关系类型时的指标选取情况、竞合主体配对分布以及实验数据属性,分析了各类界定方法的成就与不足。结果表明,在分析城市交通方式间的竞合关系时,有必要考虑交互行为与综合效用的动态变化以及多种交通方式间的相互影响。最后,从交通方式选取规则、竞合关系的内涵及界定标准、统一分析框架、主体分级等方面指出亟待深化研究的方向。

    2023年03期 v.21;No.114 31-4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立法研究及深圳市创新实践

    杨东龙;曾乾瑜;刘漫霞;邵源;洪倩雯;孙超;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网联汽车正加速从测试验证步入商业化前夜。然而受既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智能网联汽车面临无合法驾驶主体地位、无法合法商业化、事故归责制度不适用、安全监管存在空白等问题。在深入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管理难点和重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管理的立法经验。以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为例,分析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创新举措,包括赋予自动驾驶系统交通主体合法地位、创建地方性“产品准入—车辆登记—运输经营”管理制度、明确分场景式事故责任划分及赔偿规则、建立网络安全与数据信息保护监管机制等。深圳市通过全面建立地方性创新管理制度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期 v.21;No.114 41-4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规划设计

  •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换乘距离适宜性研究

    黄勇;冯高乾;葛国钦;

    合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换乘距离有利于提升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质量和一体化发展水平。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不同换乘距离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耦合网络,分别从整体结构和个体结构层面建立分析指标体系,测度并描述耦合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结构特征,为制定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公共汽车的适宜换乘距离提供量化标准。结果表明:网络整体换乘效率及城市轨道交通换乘骨干作用的提升程度随着换乘距离的增加越来越不明显。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环线以内以及城市外围组团中心片区内部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车站的适宜换乘距离区间为50 m以内,其余一般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100 m以内。进而从车站调整、线路延长和线路新增三方面提出接驳性公共汽车站与线路的布局优化策略。

    2023年03期 v.21;No.114 46-5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9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疏港铁路的铁水联运发展策略——以深圳盐田港和平盐铁路为例

    邓晓庆;孟柳;

    疏港铁路规划建设是全方位优化提升铁水联运体系的有利契机和关键抓手。以深圳盐田港和平盐铁路改造为例,重点分析港口以近距离货源为主与传统铁路运输特征、城市高密度开发与铁路布局、铁路设施与运输能力、衔接组织模式与综合运输效率等铁水联运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构筑“铁路+近距离内陆港”模式,协调铁水联运与城市发展融合的通道布局,创新集约用地和高效运作的站场布局,优化完善一体化的设施布局、运营主体、组织模式以及形成高效的运营管理等策略,系统性提升铁水联运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成本,实现港城协调、集约用地、节能减碳、运营经济可持续。以平盐铁路改造并达到预测运量为例,可释放沿线潜力开发用地31万m2、降低噪声影响用地105万m2、盐田港进出港货车数量减少约3 000辆·d-1、深圳境内减少碳排放约1.7万t,产生显著的土地、交通、环保效益。

    2023年03期 v.21;No.114 55-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性物流设施规划建设的若干思考——以东京都市圈物流设施规划建设为例

    赵莉;

    随着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新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趋明显,要求物流设施转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适应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的同时兼顾综合、效率等目标。东京都市圈推动物流设施规划建设已有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以用地和资金要素配置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机制。聚焦区域性物流设施规划,总结东京都市圈从规划统筹到实施细则的主要措施策略:以数字化为手段开展量化评估,使规划决策精准符合市场行为规律;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贯通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确保规划细化落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市场力量,推进物流设施综合化和效率化开发。最后,从充分把握物流设施规划建设的市场化规律入手,提出加快推动物流设施规划技术转型、加快建立物流调查制度等中国区域性物流设施规划建设的建议。

    2023年03期 v.21;No.114 62-6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民航“一市两场”分工模式研究

    陈彩媛;张洋;曾永松;毛海虓;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众多大城市的机场逐步面临运量饱和问题,在大城市开展“一市两场”探索已成为民航运输发展的研究热点。结合国内外“一市多场”发展经验,基于旅客出行特征和机场区位特征,提出近距机场适合发展成为商务目的地型机场,远郊机场适合发展成为门户枢纽型机场的分工模式建议,并提出不同分工下的机场配套设施差异化建设指引。以重庆市规划的“一市两场”为例,对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新机场的功能定位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出指引,建议江北国际机场作为商务目的地型机场应尽可能实现空陆侧交通零距离换乘、新机场作为门户枢纽型机场应重点考虑区域性集散交通设施的接入。通过新老机场的差异化分工与协作,助力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2023年03期 v.21;No.114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交通治理

  • 智慧高速公路差异化建设策略研究

    罗曦;孙超;张永捷;张玉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智慧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核心部分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加快部署的热点。通过分析智慧高速公路从自动化到信息化、智能化演化发展的3个阶段,对当前所处的智能化发展阶段做出清晰判断。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经验基础上,分析当前智慧高速公路建设面临的大量部署新设备、智慧化体验感不强、建设运营成本高等挑战。结合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特点,以浙江省为例,将高速公路划分为区域级通道、近城高速公路、重点路段3个类型,针对各类型高速公路实际需求提出节假日交通量预测预警、网络级主动管控,近城高速与城市协同管控、节点精细化组织,重点路段如隧道管控和货车监管等差异化建设策略,使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回归高效、安全、便捷、绿色、经济的业务属性,助力智慧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期 v.21;No.114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车路协同的公共汽车主动优先研究

    徐辉;吴建平;李晋;

    为实现公共汽车精准优先及拓展应用范围,围绕优先更精准、影响可控制、乘客可感知、效果可评价要求,采用车路协同技术,将车端、路端、网端和云端4个部分融合,提出基于车路协同的公共汽车主动优先技术框架。形成基于车辆定位及交叉口状态的公共汽车优先时长精准估算方法,以降低信号机干扰为目标的优先申请前置仲裁策略,以减小社会车辆影响为核心的信号优先控制方式等关键技术。技术方案在苏州市高新区核心路段得到应用和验证。结果显示公共汽车主动优先效果较好,不同时段公共汽车平均通行时间节省17.1%~18.7%,且对沿线交叉口社会车辆的影响较小,实施后各交叉口社会车辆平均延误仅增长4.1%~6.7%。

    2023年03期 v.21;No.114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信号控制交叉口直行待行区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张南;闫宇;

    有关道路交叉口直行待行区对通行能力影响的研究不够完善和全面,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分析直行待行区设置的目的和条件,基于直行待行区停止线前移的特性,考虑启动波对启动损失时间的影响,完善了损失时间和清空时间的计算方式。在停车线法计算通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构建了直行待行区交叉口进口道的通行能力模型,量化直行待行区对通行效率的影响。基于实例交叉口视频识别数据,通过轨迹平滑化和缺失轨迹补齐方法获得完整车辆轨迹,并获取交通参数的实际数值,保证了模型结果的实际意义。最后运用仿真软件对通行能力模型结果进行验证,与类似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构建的通行能力模型模拟真实情况的准确性较高;由于直行待行区对通行过短对通行能力的优化效果较弱,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直行待行区设置到最大长度。

    2023年03期 v.21;No.114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出行服务新模式构建和出行需求优化系统设计

    殷韫;廖璟瑒;吴克寒;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助力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传统出行服务与新兴技术相互渗透融合,逐步向智慧出行服务模式变革。面对城市资源紧约束和出行需求日益激增的矛盾,提出基于“管理促服务、出行即服务”理念的智慧出行服务新模式——交通管理和出行即服务模式,将面向个体的出行服务转变为面向宏观系统调控和个体出行服务相结合的双服务模式。对该模式的定义、优势、技术框架以及应用场景进行阐述。基于该模式,围绕出行需求,设计开发出行需求优化系统,旨在挖掘出行规律、精准预测出行需求以及正向引导需求,弥补出行需求预测结果模糊、正向引导不足等短板,提高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

    2023年03期 v.21;No.114 98-10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理论方法

  • 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可达性与功能性联系比较研究

    岳雨峰;钮心毅;

    区域一体化时代,城市群内中短距离、高频次、周期性往返出行成为城际出行主导形式,体现为城际功能性联系。以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算城际通勤出行、城际商务出行两类功能性联系,分别比较城际交通可达性与城际通勤出行、城际商务出行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交通可达性与功能性联系不存在严格的空间对应关系,交通可达性的支撑优势并不一定会促进城际通勤出行与城际商务出行;交通可达性支撑与城际通勤出行联系的供需关系差异较小、与城际商务出行联系的供需关系差异较大;区域一体化发展中16个城市对交通可达性的实际需求不同,供需关系差异揭示了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提升需求。指出应针对功能性联系需求与交通可达性供给的相对关系,因“城”而异地实践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2023年03期 v.21;No.114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思辨争鸣

  • 基于超级街区的城市多功能街道实施潜力等研究动态

    施伟芳;洪正航;郝一霖;杨晰涵;冯禧;

    选取来自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以概述形式对城市交通理论方法、实证分析等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介绍,旨在增强城市交通业界和学界对国际学术动向和研究热点的关注,促进学术交流。本期共选取5篇论文,内容包含基于超级街区的城市多功能街道实施潜力研究、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时空相似性解析车站地区的用地功能、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细粒度出行轨迹推断、女性专用停车位选择与投资决策的决定因素、主动交通可达性对多中心和单中心城市房价的影响等。

    2023年03期 v.21;No.114 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综合交通运输学》解读

    陈小鸿;杨超;

    <正>编写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项指标位于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双纲要”),标志着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进入新阶段,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促进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入持续开展综合交通运输的理论研究,引领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期 v.21;No.114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信息集锦

  • 交通资讯

    <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印发实施 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2027年,党的二十大关于交通运输工作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取得阶段性成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四个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加速构建,有效服务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

    2023年03期 v.21;No.114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