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缉宪;
<正>客运交通枢纽,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铁路枢纽(包括高铁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很大,这在国内外早有广泛共识。但是,由于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高铁系统的嵌入以及各种体制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客运交通枢纽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还是出现了已有文献所提及的几乎所有问题和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刊整理编辑了"客运交通枢纽与城市建设专题"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专题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首篇,是业内九位专家学者针对2018年
2018年04期 v.16;No.85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刘武君;孙永海;孔令斌;郑猛;赵一新;王昊;王有为;潘海啸;
2018年5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及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8]514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合理确定高铁车站选址和规模,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站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综合配套保障能力,合理把握开发建设时序,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面对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如何促进其与城市发展协调一致、纠正规划与开发建设中的偏误,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实操层面需要关注哪些问题,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本刊邀请业界和学界的9位专家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
2018年04期 v.16;No.85 10-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邹游;周婕;
高速铁路极大促进了沿线城镇的人口和经济联系,为区域城镇关系重塑提供了重要机遇。回顾高速铁路对交通网络可达性的影响、对网络中流动的人口与经济要素的影响、对相应地域的影响三方面的既往研究。发现研究内容仅限于可达性、连通度的宽泛描述,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规划代替实证、学科交叉不显著的问题。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1)从点、线为主的分析模式向以面为主的分析模式转换,探索高铁对区域整体产生影响的机制与规律;2)注重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加强对高铁使用主体"人"的关注,从旅客调研上寻求问题解决方案;3)纠正描述偏向,强化学科交叉及基于已有数据的实证。
2018年04期 v.16;No.85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10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余柳;郭继孚;刘莹;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及中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背景下,城市既有粗放式发展模式需要转型,旅客对铁路客运枢纽地区也存在功能复合化的期望,铁路客运枢纽亟待加强与城市的协调互动发展。阐述了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用地的互动关系,基于国内外发展实践总结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协调发展的三种模式:城市更新型、中心导入型和新城带动型。从管理体制、土地供应和使用制度、投融资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既有制约铁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针对铁路客运枢纽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提出枢纽与城市协调发展亟待突破的体制机制及相关政策建议。
2018年04期 v.16;No.8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胡映东;陶帅;
在TOD诞生和发展的20余年间,其意义、目标和模型发生了重大转变。分析TOD在美国的演进、分类和设计原则,对TOD中国化的理论架构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对美国TOD模式分时期、分类型比较与案例研究,得出不同类型TOD具有社区中心的向心与分散性差异、可持续的发展定位、区位效率与场所塑造并重等特征。最后,总结绿色TOD交通走廊、自下而上开发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以郊区为TOD发展重点、小街区密路网等发展趋势供中国TOD规划开发借鉴。
2018年04期 v.16;No.85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引用频次:55 ] |[下载次数:1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坚;潘国庆;李和平;王超深;
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条件。香港作为典型的高密度都市,在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耦合协调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引导和支撑新城发展方面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相互关系视角将香港新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分析香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的基础上,梳理香港轨道交通的管理经营模式。系统归纳香港轨道交通近期、中长期规划方案,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协调策略。最后,总结提出香港轨道交通规划引领新城布局、建设综合开发、运营共享互通等经验启示。
2018年04期 v.16;No.85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郝媛;全波;
天津客运交通枢纽既不能分担北京客运交通枢纽组织压力,又不能满足天津双城格局发展需要。因此,增强天津客运交通枢纽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自身发展的共同期望。首先,从天津铁路、航空枢纽在国家、区域层面的功能以及天津内部各铁路枢纽发展不均衡性的角度分析天津客运交通枢纽发展现状。其次,从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优化天津城市空间布局的角度分析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的要求。最后,明确提出要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研究天津铁路枢纽功能优化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以天津为中心的国家和区域层面铁路枢纽完善策略,并对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空铁联运提出建议。
2018年04期 v.16;No.85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戴子文;胡朝东;戴子龙;
"轨道+物业"开发模式促进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为轨道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轨道交通行业已形成共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是当前轨道交通企业采用的主要融资模式,是中国主要城市迫切需要推行的模式。阐述对"轨道+物业"开发的认识,对深圳市土地作价出资政策、开发模式、上盖物业与轨道交通建设衔接、持有优质物业等核心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未来深圳市轨道交通上盖开发面临政策调整风险、土地资源稀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多种挑战。最后,提出积极走市场化路线参与城市更新、建设安居型可售人才房和保障房、实施走出去战略、"轨道+物业"开发经验输出等发展策略,以实现轨道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
2018年04期 v.16;No.85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金书鑫;王建军;王海渊;苏兵;
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的无序开发所诱发的交通问题愈来愈需要重视。交通影响评价在协调用地开发与交通发展、平衡社会资源配置、改善建设项目周边交通环境方面均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现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存在的"落地难"问题,在分析解读新理念、新形势和新规范的基础之上,阐述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和一级开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二级开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着重点和异同,分别给出了各自的研究内容体系。借鉴肯特风险评估方法和道路安全审计形式,提出二级开发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专家量化审查方法,完善专家量化审查的内容,并明确审查标准,力求使城镇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相互协调,促进城市和交通系统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更好发展。
2018年04期 v.16;No.85 66-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波;张海霞;
交通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为探索广州市交通领域的达峰路径,通过自下而上的清单核算方法,按照GPC标准核算出广州市交通领域碳排放清单。惯性情景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交通碳排放不但不会达峰,还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广州市近期城市交通重要实施方案的定量评估设定干预情景,其减碳效果比惯性情景减少892万t。最后,提出广州市"十三五"期间应在三个方面实施低碳交通发展策略:聚焦城市客运方式转移,关注货运组织优化,推进国家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04期 v.16;No.8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王冠;陈华;李建忠;孙贻璐;
为了精准评估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行现状、科学辅助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建设规划、探寻运营组织中的潜在问题,通过对全市公共交通IC卡记录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的融合与挖掘,从全网、走廊、断面等方面量化分析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和客流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住辨识模型,用于获取典型居住和就业区域的空间分布信息。基于此分析通勤群体的出行时间、距离、范围、方向不均衡性以及换乘等特征,并通过群体出行规律分析城市空间布局。最后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出建议:建立多样化运营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一体化换乘,注重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各行政区协同发展和鼓励就近就业等。
2018年04期 v.16;No.85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引用频次:20 ]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陈建凯;肖亮;姚江波;
在土地资源及公共汽车设施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深圳市将新能源立体公共交通场站作为实现公交都市建设目标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总结第一批拟建的10个新能源立体公共交通场站的规划设计经验,分析新能源公共交通场站与传统场站的异同,并提出立体公共交通场站的设计要点、思路、设计参数、指标、设计原则等。同时,对场站首层及标准层交通组织、布局、内外交通组织衔接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解决措施,为立体公共交通场站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
2018年04期 v.16;No.85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