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小端;
<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对城市各方面发展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很多问题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涌现甚至恶化。在选择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时,必须考虑方案是否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永远处于被动处理眼前问题的困境上。从交通规划入手提高城市交通安全是主动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安全水平的关键一步,是事半功倍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做法。提高中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必须从交通规划做起。交通规划的基本目的是满足社会(道路使用者)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道路使用者的需求随时间而变化。目前
2018年03期 v.16;No.84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赵琳娜;贾兴无;戴帅;巩建国;支野;
由于中国正处于机动化、城镇化快速交织发展时期,城市道路与公路交通安全的发展特点不同。针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特点,基于2007—2016年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数据,兼顾时序规律和空间规律,梳理归纳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而解析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特点的形成原因,探讨道路安全与道路设施、出行方式、出行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针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时间、交叉口和非机动车道交通事故回升、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骤增、货车夜间交通事故多发、行人交通事故伤亡数居高、老年群体交通安全风险升高等特征,分别提出推进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2018年03期 v.16;No.84 9-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5K] [引用频次:56 ] |[下载次数:1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朱建安;戴帅;朱新宇;
近10年,电动自行车在中国迅速普及且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通过分析电动自行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事故数据,从交通安全总体形势、事故时空特征分布、原因以及肇事者与受害者等方面总结电动自行车的事故特点。从事故分析特征来看,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上升较快,大量事故是因为违反交通法规引发,并且主动肇事比例和致死率偏高,而早晚高峰时段和交叉口是事故高发的时空重点;从骑行者特征来看,中老年群体和工人农民群体是主要受害群体,颅脑损伤是首要致死原因。最后,对照事故影响因素和管理实际,提出下一发展阶段中国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改善对策。
2018年03期 v.16;No.84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引用频次:51 ] |[下载次数:1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朱新宇;丛浩哲;支野;索子剑;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及事故多发路段是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顽疾所在,但如何在现有数据基础上精准识别和定位事故多发路段尚无统一定论。以深圳市为例,基于2014—2016年交通事故数据,利用空间模糊度搜索调用数字地图API来确定事故点位,并基于累计频率分析法对道路进行事故黑点分析,最后利用GIS线性参考技术对事故点位进行精确定位。结合GIS平台进行系统封装和二次开发,构建一套基于GIS空间聚类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鉴别分析系统。应用实例显示,系统可实现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精准定位及分析等多项功能。
2018年03期 v.16;No.84 21-2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9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 支野;王大珊;丛浩哲;饶众博;
现有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技术存在数据项缺失、方法单一、实战应用性弱等问题,很难为公安交管部门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指导。基于深圳市2014—2016年交通事故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分析算法、贝叶斯理论以及模糊聚类等大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性地提出道路交通数据缺失数据项填补、事故伤亡特征因子甄别以及事故危险性分类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完整性和事故伤亡特征因子甄别准确性,以及量化交通事故危险度评价。研究方法和结果可辅助公安交管部门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2018年03期 v.16;No.84 28-3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引用频次:19 ] |[下载次数: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刘小娣;钱勇生;曾俊伟;广晓平;
路怒症现象在媒体的频繁报道下受到关注。在日常驾驶行为中,驾驶人可能具有路怒情绪倾向,同时周围环境存在诱发因素。引入事故树分析方法,绘制驾驶人产生路怒情绪事件的事故树。分别从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层面定性研究驾驶人产生路怒情绪事件的直接和间接诱因。从各元素的结构重要度出发对事件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针对路怒情绪的调控提出对驾驶人进行适度心理干预的建议。
2018年03期 v.16;No.84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何雅琴;容煜伦;柳祖鹏;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交通事故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且研究方法为基于流体力学的交通流理论。该理论假设交通流处于密闭空间,而城市道路网络出入口、节点甚多,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对交通的影响效果与涟漪现象一致,因此采用水波原理定量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对交通的影响程度。首先将城市交通事故对交通的影响与水面受到干扰的涟漪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交通影响系数概念,利用调研所得车速数据绘制交通影响系数特征曲线;利用SPSS软件,借助水波波动方程,构建交通影响系数随时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具有统计学意义。
2018年03期 v.16;No.84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8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曾令秋;王瑞梅;韩庆文;曾孜;朱颖祥;张程;
事故热点成因分析是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不同成因的事故热点直接决定驾驶人或自动驾驶的通过策略。针对DTH3N算法聚类得到的事故热点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贡献度的道路事故热点成因分析方法。通过对5类事故热点成因因素:道路、行人、车辆、环境和管制因素贡献度的分析,提取事故热点道路物理成因和社会成因的影响权值。基于英国STATs19数据库选取5个测试区域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由事故热点成因分析方法获取的输出参数能够合理解释事故热点成因,可有效指导驾驶行为决策和优化交通管制。
2018年03期 v.16;No.84 46-5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超;张斯阳;李天娇;
通过梳理新加坡在建立道路安全、文明环境方面的不同举措,全面展现新加坡在提升道路安全方面的经验。所有这些新举措共同构成了"更安全的新加坡道路"行动计划,提出"每个生命都很重要"的宗旨,一个生命的陨落都显得太多。这些举措基于交通警察局针对道路安全提出的三管齐下的方法而形成,包括执法、参与和教育,通过这些举措新加坡的交通死亡率在过去10年逐渐降低。自从2013年实施这一行动计划,新加坡道路死亡率得到遏制。未来,面临运营环境的不断挑战,交通警察局将持续追求低道路死亡率的目标并确保道路安全。
2018年03期 v.16;No.84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Bridie Scott-Parker;黄美惠;
年轻新手驾驶人的道路安全始终是一个难题,独立持照并拥有自己车辆的年轻驾驶人是道路上最大的危险。此外,车辆安全是所有道路使用者(包括乘车人员和弱势道路使用者,如骑行者、行人等)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时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车辆如何被选择,并深入了解年轻新手驾驶人对车辆安全以及其他因素的重视程度,来自澳大利亚两个州的青少年被要求设计他们心目中的"完美汽车"。研究结果对年轻新手驾驶人以及不同年龄段、经验值的驾驶人如何预防伤害并提升安全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少年在描绘完美汽车时对安全性以外的要素关注度较高,这些非安全性要素很可能在车辆购买决策中也拥有较高影响。父母和青少年在考虑购车以及与安全驾驶相关的保险及其他激励因素时,应接受关于非安全性要素相关的风险以及安全性要素相关的好处方面的教育。这种奖励和教育应该更广泛地针对各年龄段的驾驶人(和乘客)。此外,该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有目的地介入特定的弱势群体开启其潜在的发声渠道。
2018年03期 v.16;No.84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周乐;
职住平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提高城市空间组织效率、降低交通拥堵的重要理念和手段。从分析职住平衡的内涵出发,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从现代城市发展历程和国内外城市实例的比较中,总结城市通勤出行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利用当斯定律对其进行解释,推演通勤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布局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最后,为了提高职住平衡理论的实践效果,提出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应注重的几个要点。
2018年03期 v.16;No.84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5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付保明;王健;张宁;
作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主要方向,交通一体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城市中心商业区这一特定区域存在的交通问题,结合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及交通特性,提出城市中心商业区交通一体化的概念。首先,分析商业区内乘客出行需求以及交通一体化需整合的资源,进而确定商业区交通一体化的具体内容。然后,分别从交通体系一体化、信息服务一体化以及政策一体化三个方面对中心商业区交通一体化的具体实现进行探讨:从保障步行与自行车系统网络的完整性、优化调整公共交通系统、整合交通与商业设施三方面详细介绍了交通体系一体化的实施策略;通过信息需求分析,提出构建信息服务系统,以满足信息服务一体化的要求;从规划、运营管理、收费策略等多方面阐述了政策一体化。从交通一体化的角度着手,以交通为核心,整合商业区内的交通、商业等资源,能够实现社会总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商业区的交通、经济以及环境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2018年03期 v.16;No.84 76-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杨少辉;
铁路枢纽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需要充分重视。由于存在多条高速铁路的规划,太原面临的铁路枢纽布局与城市用地的矛盾更加突出,需要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铁路枢纽布局的优化调整。根据太原都市区空间布局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构建铁路客运环线、主城区和外围组团联合设站、分散铁路场站用地、预留线路接入条件等铁路枢纽布局优化建议方案。提出的方案与太原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保持较好的协调性,既能减小中心城区用地压力,又能带动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2018年03期 v.16;No.84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2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 刘侃;张蕊;杨静;李春艳;
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在北京市交通出行者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短期旅居流动人口(在京时间小于1个月)由于居住时间短、活动集中、目的性强等特点,出行行为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其出行规律及出行方式选择的研究对于解析和把握城市整体交通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北京市2014年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中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以在京时间一个月以内、居住在各星级酒店和小旅馆等地的短期旅居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出行特征与出行方式选择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多项Logistic模型构建相应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结论显示居住地类别、公交IC卡持有情况、出行距离、出行费用、出行时耗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出行决策影响显著;引导流动人口向绿色出行方式转移需要在流动人口的重要集散地合理配置公交设施、提供公交IC卡便捷的购卡和退卡服务、提高公共自行车使用的便利性。
2018年03期 v.16;No.84 87-9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